新笔趣阁 > > 明末之成王败寇 > 章节目录 第七章 打包

章节目录 第七章 打包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求收藏,求推荐票,求点击。【】

    崇祯元年八月十六,穿越两个月的吴帆徽,第一次离开马鞍山村,跟随父亲吴庆超来到米脂县城。

    一路上,吴帆徽没有表现出来应该有的喜悦,相反他的神情愈发的凝重,展现出来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,沿途看到的情形,让他坚信大明王朝的局势正在快速恶化。

    最为明显的标示,是前往县城的官道,出现了小规模的流民。

    所谓的流民,就是四处流浪的百姓,就是饥荒之年,或者兵荒马乱时刻,老百姓为了生存,被迫离乡背井,通过大规模的迁徙,找到活命的机会。

    明王朝对百姓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,出门没有路引,会被当做罪犯抓进大牢,所以老百姓非常规矩,待在本乡本土,老老实实生活,好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出门,免得惹上麻烦。

    流民的出现,预示着饥荒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,老百姓已经顾不上官府的规矩,铤而走险了,更可怕的是,随着流民的出现,各类骇人听闻的罪恶也将随之出现。

    人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,什么事情做不出来。

    明王朝最为贫瘠的陕西,接连遭遇天灾,经济已然崩溃,官府没有救济,反而继续征收赋税,接下来就是农民的暴动和流民大规模出现了。

    官道上时不时出现小步奔跑的军士,这些军士的目标就是流民,地方官府对流民有着天生的恐惧,一方面流民的出现会带来治安急剧恶化的后果,另外一方面就是流民的出现,表示地方官府失职,没有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所以地方官府不承认出现流民,他们将流民视作暴徒,无情予以镇压,且在向上级禀报的时候,将镇压流民当作自身的功劳,等待这些流民的结局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哪里有镇压,哪里就有反抗,官府对流民无情的镇压,如同抱薪救火,加速了农民暴动的步伐,也促使大量的流民加入到暴动的队伍之中。

    从马鞍山村到县城,沿着官道快步行走,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县城的南门。

    出发的前一夜,吴帆徽终于痛快的洗了澡,神清气爽,一身半新的粗布长袍,也是干净的,他的长相随母亲,颇为英俊,配上儒雅的气质,任何人看见,都认为其是读书人。

    县城的南门足足有一队的军士守候,这可能是官道上出现小股流民的原因。

    吴帆徽和父亲进入城门很容易,士兵看了看路引,什么都没有说,挥挥手放行。

    其实驻守城门的军士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,他们不敢得罪任何一个有权势或者有背景的人,有时候哪怕是一句话说错,一个表情不对,都会招来灭,而且食不言寝不语是这个时代的要求,所以这顿饭小半个时辰就结束了。

    吴帆徽喝下了两杯酒,喝下一碗小米粥,吃了一个麦饼。

    结账的时候,伙计开始了报价。

    “五花卤肉二十文钱,蚕豆五文钱,炒菜十二文钱,小米粥两碗四文钱,麦饼四个八文钱,米酒一壶五文钱,一共是五十四文钱,客官,收您五十文钱。”

    吴庆超麻利的从放在桌上的搭哒里面拿出一串铜钱,递给了伙计。

    看着桌上的饭菜,吴帆徽毫不犹豫的开口了。

    “伙计,将卤肉和麦饼装上,我们路上吃。”

    伙计看着吴帆徽,微微愣了一下,脸上挤出了笑容,好像有些不愿意动。

    吴帆徽很清楚,这些东西若是留下了,那就归伙计所有,让父亲带回去,母亲和妹妹都是可以吃的,这个时候可不是顾及颜面的时候,饥荒马上就要到来了,到时候谁的日子都是艰难的。

    吴庆超扭头看了看吴帆徽,没有开口说话。

    伙计最终还是将卤肉和麦饼装好了,但脸上的神色不是很好看。

    吴帆徽一点都不在乎,几百年之后吃饭打包已经成为习惯,况且他已经给伙计留下了一些东西,蚕豆、炒菜和大半碗的小米粥全部都留下,伙计足够吃饱。

    走出客栈,吴庆超看了看吴帆徽。

    “帆徽,我知道你心疼母亲和妹妹,以后可不能够这样做了。”

    “爹,我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吴帆徽没有争辩,打包的事情,他想的很清楚,做事情达到目的就可以了,不是生死博弈,不必要出狠手,凡事留一线,日后好见面。

    ...